第二十一章 越境讨何愧海内-《东吴之孙策》
第(2/3)页
布帘掀开,露出一张端庄美艳的脸来——正是孙策的生母吴夫人。虽然年近三十,却依旧艳丽不减、风韵犹存。
母爱无疆。
孙坚常年在外带兵,孙家也就孙策、孙权、孙匡、孙朗四个血脉,所以吴氏对他们无一不是格外的疼爱。然而在他们当中,孙策却是她最为欢喜、也最为怜惜的孩子。原因很简单,孙策孝顺懂事,在孙家最为艰难的时刻,能够勇敢地担当起长兄如父的责任,照顾弟弟,为自己分忧。就在前不久,为了能够报上平安,更是不远千里寻父。斗虎拔城,其中的的艰辛凶险,当侍卫们细细讲述,连在一旁倾听的她也不免冷汗直流、如己亲临。
坠马重伤,昏迷三日不醒。现在听说他亲自出城来接自己,吴夫人既怜且喜。
马蹄飞溅,见了母亲,孙策匆忙跳下马背,双膝跪地:“不孝儿子孙策给两位娘亲请安!两位娘亲一路奔波,可安好?”
“好好好!”吴氏泪流满眶,连说三个“好”字。一旁的陈氏见孙策当众跪在地上,心中不忍,连忙下了马车将他扶起身来。
一月未见,孙策又长高了许多。两位母亲不禁抬眼细细打量:坚毅俊朗的面孔稚气已脱,剑眉彩目,神采飞然。一身戎衣劲装,腰悬宝剑,手执长鞭,说不出的英姿飒爽。
吴夫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下,只想抱着儿子痛哭一场。可毕竟身在异地,旁边又有这么多人,不能露丑。故此极力忍住急迫的心情,只微笑点头。
回城的路上,马车缓行。孙策骑马护卫在车旁,面容冷峻,一路小心跟随护送。
“娘!”怀中五岁的儿子叫了一声。
马车里,已经注视孙策好一会儿的吴氏回过神,放下窗帘不留痕迹地一擦眼角的泪水。自家的那个长子,她是越看越心疼。
“姐姐,你有没有觉得,我们家的策儿变了许多?!”陈氏道。一方面,是为了缓解吴夫人的尴尬,更为主要的,是在安慰她。
“变了?变好了还是坏了?”吴夫人疑惑侧头,问她。
“当然是变好了!”陈氏一笑,道,“总觉得比以前更懂事了。”说到此处,脑海里不禁想起孙策刚才那一句“不孝儿子孙策给两位娘亲请安”。在孙家,作为侧室小妾,无论她怎么努力,与儿子孙朗终究不受待见,也不知受了多少白眼嘲笑。
这一句“娘亲”,还真是破天荒的第一次,大有苦尽甘来之感。想着,陈氏竟也不禁流出了泪。
旁边的吴氏将一切看在眼里,心中了然。轻轻地用手一拢她的肩头,道:“我知道,以前是策儿这孩子不懂事,让你受了委屈。如果他有什么对不住你的地方,我这个做娘的代他向你道歉!”
说着,吴氏起身就要跪下去。
陈氏大惊失色,连忙扶住,道:“姐姐这是做什么!姐姐不必如此。策儿能明白我的一片心意,我就心满意足了。”
吴氏一笑,缓缓起身,道:“是啊!策儿他,终于长大了。不管他再怎么变,终究还是我的好策儿啊!”
她黛眉微翘,眼中精光闪闪。溺爱之情,溢于言表。
陈氏听了,以笑回应。
------------------------------
“兄长!”
孙策转头,正看到孙朗骑马赶来。
孙策一顿,不禁慢下了速度。待得孙朗走到跟前,细细打量。用力一拍他的肩膀,笑着揶揄道:“这才多久没见,你小子又长帅了不少嘛!”
孙朗一摸后脑勺,憨厚一笑:“哪里比得上兄长您,又取笑我!”
“好了,不开玩笑了。”孙策面色一正,忽然下马便单膝跪地,道“为兄对不起你?”
孙朗大惊,连忙下马扶起,道:“兄长这是何故?”
孙策取下腰间的佩剑,郑重地递到孙朗面前,道:“我走之前,你将【问天剑】和【腾龙玉佩】交给我。还记得当时你说,‘佩此玉能得佑,带此剑以除害’。一路颠簸,我历经磨难却总能逢凶化吉,不能说是没有这块护身玉佩的功劳。后来我更是用这把剑斗猛虎、杀敌酋,为民除害,也不算辱没了「问天」这两个字。现在,本该是物归原主了。可我,却将那玉佩……是我对不起你!”
原来,早在来长沙的路上,孙策便发现孙朗托付给自己的那块「腾龙」玉佩不见了。可能是一路颠簸丢失了,也可能是被人给偷走了,总之,不知所踪。当他发现想找回来时,已经晚了。毕竟玉佩太小,路程又长,一点头绪都没有,想找又从何找起?
“都怪我!”孙策低垂着头,一想起这是陈母给弟弟的传家之宝,弟弟又如此的信任自己,可自己,却将它弄丢了。悔恨、羞愧,一时在孙策心口搅动。
“我还以为什么大事呢!”谁知孙朗洒然一笑,孙策惊讶而疑惑地抬头看他。
“那玉佩,本来就是保平安用的。现在既然兄长平安归来,我们又得知父亲依旧平安。家人团聚,父子安康,还有比这更让人开心的事吗?一个小小的玉佩,丢了就丢了吧!”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