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九章宰相亦有差距-《北齐帝业》


    第(2/3)页

    “如前魏所见,前魏迁都洛阳,但数十万部众依然戍守六镇,然而原本应该运输到六镇的钱粮和物资,却因为和南朝的长期对峙与崇佛风尚大量靡费,戎马兵甲,十阙其八!导致六镇不但无力整顿军备,到了后来连普通镇民的生存也无法保证了。”

    “前魏不能保证六镇百姓及北边各部的生计,却频频要求六镇自发整军备武抵御柔然的寇边,到后来,直接征发了六镇民夫修筑大规模城防,这些非但没有一劳永逸,反而让边民更加疲敝,让六镇百姓和各部子民与朝廷更加离心。这是恶性循环!”

    高纬点点头,道:

    “朕又何尝不知呢?可朝廷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拿得出钱来,没有钱粮物资,万事难行,就算是北地那些一向对朕毕恭毕敬的各部首领,一旦朕拿不出实实在在的好处,短时间内他们害怕大齐的武力,不敢有所怨言,时间一长,也是必定要和朝廷分道扬镳的。”

    没有永远的忠臣孝子,只有永远的利益,要么提着锋利的刀把子,要么拿出实实在在的好处,不然人家凭什么投靠于你?

    就算是皇帝,一个给不了人功名利禄的皇帝,还会有人把他当回事吗?

    财政民生永远都是天大的问题,所以高纬一向认为,一个国家如果出现了边患,那也不过是外伤,一旦财政出现了问题,那才叫要命。因为财政出现了问题,往往导致一系列连锁反应。

    譬如大明,那就是其中典范。

    中原腹地烂成了一锅粥,边境被后金打成了筛子,江南之地的土豪劣绅们却依然醉生梦死,被读书人们猛烈抨击厂卫治国的大明皇帝居然连税都收不上来。

    这也是让人好气又好笑的冷笑话了。

    因为没钱,

    官员们以收复失地的名义将那些仓促组织起来的老弱病残去辽东送死,反手又以收复辽东的名义向百姓征税,此际天灾不断,百姓得到的收成连果腹都勉强,那里能负担起如此沉重的赋税?他们往往只能卖儿卖女、典田度日,这个时候,和官员们勾结好的土豪劣绅们早就在一边张网以待了……

    多亏了大明君臣的神助攻,在史上诸多反贼中怎么看都平平无奇的李自成一路顺风顺水,势力像滚雪球一样壮大。

    封建王朝之间的更替,永远也摆脱不了这个规律。

    没钱你凭什么让人家为了你的江山去死?

    想到这里,高纬伤脑筋地询问:“卿家什么良策呢?”

    “臣愚钝,虽然没有这个本事一劳永逸解决这个问题,但臣有信心为朝廷减小这个负担。”虞庆则神采奕奕,“臣以为,朝廷应该裁军,留其精锐,并加大边镇的人口迁入,鼓励他们从事生产,如此,能使物资钱粮朝着各镇集中,为朝廷控制军资物资提供便利。”

    “臣还敢断言,如果朝廷的边镇都能这么做,给臣二十年时间,臣就能逐步让燕北各镇做到自给自足,有了钱,朝廷就更有余力去拉拢草原各部,从吃穿用度的方方面面影响他们,积年累月下来,他们必然会对大齐产生归属感,真正成为大齐的子民!”

    高纬一时间不知道是该哭还是该笑。

    虽然虞庆则画的饼又大又圆,看起来操作性也很强,这个建议那里都好,就是太费钱了。

    别的不说,就前面一条,加大边镇的人口迁入,鼓励农桑和手工业生产,这当然可以让边塞富裕起来,但前期投入也是巨大的,光怀朔一地,就不知道要消耗多少物资和人力才能将这些地方开发出来,高纬的运河也才完成了三分之一,脱离了漕运搞陆地运输靡费更是不知凡几。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