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除宦官董卓乱政-《东吴之孙策》
第(3/3)页
袁绍此人,亦多有志节,史书评其曰:“有姿貌威容,能折节下士,士多附之”。加上家世雄厚,时年十七的袁绍便已出任濮阳县长。不久,袁绍目睹宦官乱政、天下大乱,自感怀才不遇,心灰意冷之下,便借为母服丧为由,去职回乡。此后多次拒绝朝廷的招辟,并一直隐居在洛阳长达七年。这七年间,袁绍虽身处乡野,表面上不问世事,暗中却多与曹操、张邈、何颙、许攸等士人往来,谈古论今,心系时局。只待时机一到,便可荣华富贵、一步登天。
直到朝中大将军为了壮大势力,召袁绍入宫除宦。富有远见的袁绍看出这是一个能让自己飞黄腾达的千载难逢的机会,说不定自己还会因此名垂千古,于是当即答应。
宦官是被自己除了,未想又来一个比宦官更为凶恶残暴的董卓。董卓手握雄兵,新立幼帝,袁绍自恃家世与他对立,当面指骂其“废帝篡汉,是为国贼”。奈何有心杀贼、无力回天,又自知已与董卓结仇,大祸将至,便当即乘马星夜逃往冀州去了。
与袁绍有相同遭遇的,还有曹操。
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县人。出生官宦世家,乃汉相曹参之后,其父曹嵩,灵帝时为三公之太尉,乃宦官中常侍曹腾养子。
曹操“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当时认为他不平凡的,唯梁国桥玄、南阳何颙与许劭三人而已。
桥玄曾对他说:“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何颙又说:“汉室将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连一向以知人著称的许劭也曾评价他为“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早年的曹操,便显现出了其出众的聪慧与心机。不过英雄多另类,那时的曹操更多的是喜欢行侠仗义、放荡不羁,做出了很多普通人难以理解的怪事来。后来,眼见朝廷昏暗,心怀抱负的曹操豁然悔悟,开始四处求文学武。其博览群书,尤喜兵法,曾抄录古代诸家兵法韬略,又为其注释,表现出了杰出的军事才能与天赋。
公元174年,年方弱冠的曹操被举孝廉,入洛阳为郎。洛阳,天子之治所也,皇亲国戚皆聚居于此。曹操初至,即申明禁令、严肃法纪,不畏强暴,又造五色大棒,“有犯禁者,皆棒杀之”。连皇帝宠臣蹇硕的叔父蹇图违禁夜行,也被曹操用五色棒活活打死。因此,京都恶行稍顿,无人敢犯。
其后,曹操随皇甫嵩平定黄巾有功,迁济南相。初到郡,即大行整饬、明罚敕法,对贪官污吏处以死刑。因此,郡中官员被杀被免者十之七八,济南震动。期间,曹操痛心百姓疾苦、奸人当道,曾多次向灵帝上书进谏,却都是石沉大海,了无音讯。曹操心知汉廷已经腐朽不堪,仅凭一己之力无力挽救,放任的心性又令他难以融入迎合权贵、委曲求全的官场生活,故此毫不犹豫地报病归乡。春夏读书,秋冬弋猎,此后的曹操,过起了逍遥自在、不问世事的隐居生活。
公元188年,汉灵帝为分外戚大将军何进职权,设西园八校尉,召曹操为典军校尉。自此,曹操方再次入京任职。
短短的一年,董卓乱政、天下易主,洛阳发生了太多的事,让人应接不暇。正在此时,董卓的任命文书已到,迁曹操为骁骑校尉。对于董卓的拉拢之意,曹操心中了然,而其素有大志,知董卓罪恶滔天,不足以成事,遂一笑了之。变易姓名,孤身遁出洛阳。
董卓闻后大怒,行文郡县缉拿。途中曹操投宿故友吕伯奢家,其子五人殷勤招待。越是这般,曹操越发疑心吕家有害己之心,遂拔剑屠杀,吕家上下,全无活口。也就是那时,曹操说了一句经典并具有代表性的名言——“宁叫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
此后历经几番生死波折,曹操终得逃回家乡陈留,号召义士,欲举兵讨董。时陈留卫兹,闻曹操义行,遂尽献家财,以作资助。
期间,操之从弟曹仁、曹洪来会。二人自幼好弓射骑马,武艺俱佳,操用为裨将。又有沛国夏侯惇、夏侯渊兄弟各引千人,前来相投。此二人自幼因勇武闻名乡里,皆操之好友。夏侯渊者,字妙才,乃西汉开国元勋夏侯婴之后。其为操妹夫,曾代曹操受牢狱之灾,因此二人情义极深。
自此,曹操精兵良将齐备,每日只于村中操练,只待天时。
;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