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六章 幕后-《明末之成王败寇》


    第(2/3)页

    可不要小看例监的身份,他们从国子监毕业之后,都有了读书人的功名,按照朝廷对于读书人的相关规定,例监也是可以免去部分赋税的,不承担徭役,而且在老百姓的眼中,例监同样是有身份的读书人。

    商贾之家的子弟,想要成为国子监的例监,几乎都是国子监祭酒的一句话,认为你合格了,能够进入国子监读书了,那么你就算是没有什么知识水平,也一样可以成为国子监例监,至于说肄业考试,国子监的诸多先生都是明白的,毕竟他们的日常补助,都是来自于这些例监的,故而考试的时候,要求不会特别的严格,能够马虎过去就马虎过去,反正例监能够得到的好处,都是朝廷赋予的,不需要某个人拿出来钱财。

    从六月底开始,吴帆徽就不要想着安宁了,先是南京诸多的官吏专门到府邸来拜访,他们来的目的,都是帮忙介绍例监的,接着被介绍的想要进入国子监读书的年轻人,则会在长辈或者其他人的带领之下,专程前往国子监来拜访,他们的目的就是成为国子监的例监。

    这些人当然不是空手前来,都是带着礼物和银子的,家里条件不错的,出手大都是五十两白银以上,条件稍微差一些的,出手也是在二十两到三十两银子。

    本次南京国子监招收监生的数目还是固定的,计划招纳监生两千二百人左右,其中例监的人数控制在四百五十人左右,每个进入国子监的例监,需要缴纳的银子为一百两到一百五十两,整个算起来就是六万两白银的收入,这些银子足够维持国子监三年左右的开销了。

    而作为国子监祭酒,招纳这四百五十人左右的例监,至少能够从中获取到两万两银子的收入,平摊到三年左右的时间,每年也是七千两银子了。

    就算是府州县的知府、知州和知县,每年也不大可能有这么高的额外收入,当然条件好的地方,收入肯定是更高一些的。

    例监的人数只有四百五十人,也就是说不是任何人都能够前来拜访吴帆徽的,要么是地方官府举荐了,要么是南京的官吏帮忙举荐了。

    说起来南京六部和都察院的官吏,也是有些可怜的,他们几乎就是依靠俸禄吃饭,因为没有什么实际的权力,也就不大可能有什么外快的收入,南京户部考虑到实际情况,在计算饷银的时候,留下了部分的空缺,通过各种各样的办法,增加了六部和都察院官吏的收入,但这部分钱不是很多,聊以补充家用。

    南京六部尚书,以及都察院的左右都御使,情况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些人以前几乎都是在京城担任过各级有实权的官员,集聚的钱财足够了,来到南京之后,几乎处于赋闲的状态,也就不在乎那一点的收入了,故而他们大都是不会考虑俸禄的。

    为国子监举荐例监,也就是一部分南京官吏所能够得到收入的地方了。

    由此看来,国子监例监已经成为了一个利益链条,商贾之家愿意拿出来银子,国子监祭酒、南京部分的官吏、地方官府成为了这个利益链条之中的环节,一环扣一环,大家各取所需,从中得到收入,谁也不要去破坏这个规矩,否则利益链条之中的其他环节,就会出现崩塌的局面,众人就会将愤怒泄到破坏规矩的人身上。

    吴帆徽无疑是这个环节之中最要紧的一个环节,一切的利益输送都是从他这里开始的。

    商贾也不是傻瓜,不会平白无故的拿出来银子,一旦自己家族的子弟能够进入到国子监,那么商贾就会带着礼物逐个的去拜访,而不能够进入到国子监,商贾是不会掏出银子的。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