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七十九-《在亡国之君的路上狂奔》


    第(2/3)页

    三人向弘治皇帝行了礼,落座。

    至于朱厚照,这种场合和他是没有半分关系的。

    毕竟,哪里有文盲给状元打分的。

    弘治皇帝精神抖擞,含笑说道:“今年的贡生,策问答卷都在这里了,朕与阁老们同阅吧。”

    刘健想了想,颔首点头:“陛下出此题,恐有什么深意吧?”

    弘治皇帝却是苦笑摇头道:“刘公果然知道朕啊。

    刘公说的不错,本来朕倒是想借此机会,问一问去年的大旱,不过朕所担心的是这也太过于寻常了,恐怕是会让贡生们轻易猜出了考题。

    朕思来想去,眼下贵州的叛乱还不知道何等地步,朕心里也有些不安啊。

    朕怕要是拖延下去,不但朝廷靡费无数钱粮,任万一云贵糜烂,怕怕会引出更大的麻烦……”弘治皇帝的担忧不是没有道理的,云贵的叛乱,对于朝廷而言,虽是麻烦,却也并不致命。

    无论是弘治皇帝还是百官,对钱钺都抱着极大的信心。

    但担心的地方就在于,贵州的叛乱需要弹压时间,云贵一代灾难频发,若是在遇见洪涝或是干旱,粮食减产,颗粒无收。

    到那个时候,贵州的亏空只会是越来越大,朝廷本就捉襟见肘,要是如此,怕是会拖垮了朝廷的财政。

    弘治皇帝倒是又把话题转到了正事上,说到:“如今,阅卷才是重中之重啊。

    朕倒要看看,这贡生之中,是否当真有上几个有着经世之才的才子。”

    刘健等人也不禁振奋起精神,对于这些即将入仕的晚生后辈,他们也有着极大的兴趣。

    更何况,陛下提及到了云贵的叛乱,也令他们心里沉甸甸的。

    君忧臣辱啊。

    暖阁里安静了下来,一封封的策论被一一打开,呈到君臣手上,由君臣们交叉的检阅。

    每个人都是面色严肃,严阵以待,只听见卷子翻阅的声音。

    不过……

    实话实话,这些卷子,大多并不出奇。

    绝大多数读书人中的佼佼者们,却将自己的半生都放在了八股上。

    毕竟,只有八股作的好,才有机会一路过关斩将,暮登天子堂的机会。

    而策论,和八股文章截然不同。

    策论,考的是见解,不是背诵,你得有着当权者的思想去思考。

    很显然,这一点,是很多人都不具备的。

    不过也不怪那些贡生,策论,这是殿试的事,其实距离一般的学生来说,太过遥远了。

    毕竟,自己要是八股过不了,连站这的机会都没有,谁又会一门心思的扑在这上面呢。

    用朱厚照的话说,就是那个大学都考不上的家伙,一天到晚的脑子有病一样,担心什么狗屁研究生考试。

    所以,相比于会试时的花团锦簇的锦绣文章,这策论的答卷,其实是有些惨不忍睹。

    这些贡生,绝大多数都是平时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着圣贤书。

    所以除了卖弄文采,文笔超然以外,实际的问题,回答的,都是些假大空的话。

    就比如,不少的贡生都写了圣贤的道理,旁征博引,孜孜不倦,可实际一读,弘治皇帝一眼看出对西山怕是什么都不知道。

    这里面,也有弘治皇帝出偏了的问题。

    毕竟无论是马政,洪涝旱灾这些的,不少人提前也是打了腹稿,有些官宦家里的,也会专门请人做了文章已备参考。

    可偏偏,太子的救灾,与往日的,截然不同………

    因而,看了十几篇策问,就连弘治皇帝就有些提不起兴趣了。

    历来的策问,大多都是如此,你也不能指望这些书生,全都对对朝廷的大事有着什么不一样的独特见解。

    弘治皇帝做太子时对此也不满意,不过等他做了皇帝,却也知道了其中的道理。

    朝廷八股取士,最重要的,首先的便是收尽天下文人的心,是他们穷极一生在这经史子集里面。

    这样导致这样的后果,本就是理所当然,虽觉得有不妥之处,却也不是不能接受的。

    只是这些文章,看得实在是乏味,没什么亮点,不少人倒是是侃侃而谈、指点江山,甚至说出了灾民应留在原籍,这让弘治皇帝有些不满。

    还有人,居然说太子救灾于法度不符,太子应是学为君之道,对太子的教育问题,大发一番感慨。

    甚至暗戳戳的表示,太子这是图虚名罢了。

    弘治皇帝看到这里,觉得这………

    怕是此人要是去了东宫,头天整不好就得被自己儿子打一顿。

    罢了罢了,矮个子里面拔搞个吧,总有些写的不错。

    就在此时,另一边的刘健处,传出了一个略显讶异的声音:“咦……”

    在这暖阁里,一个发出惊奇的声音,足以让所有人侧目。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