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八章:进步的基石-《大秦之帝国再起》
第(3/3)页
要不是情非得已,华夏族群从来都不会与官府做对,即是所谓的“民不与官斗”,“烧烤事件”所延伸出来的不止是那些,借此执政官萧何也开始重视南陵城的一些城市环境,经过朝堂上的一番讨论,颁布了新一条的律法,有害有碍的产业不得于某些地段经营,相应的违反惩罚条款也被商讨出来,经过公示之后有缓迟性执行。
什么叫有缓迟性执行?其实就是在公示之后给予民众一段世间上的认知缓冲时间,宣传新律法的出现,并非不教而诛性质的钓鱼执法。当然了,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去关注有什么新律法的出现,那么关于营业许可的审核就成了把关的必要手续。
能够在夜间走动的人,经济条件上一般会比较盈余,也就是白天工作压力不大且兜里有几个闲钱。
有闲钱在南陵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作为吕哲治下的王都,南陵城居民肯定是最先享受到时代进步红利的第一批受益者,因为南陵(以及周边)是全国各地最先开始工业改革的地区,走进各类工厂成为工人的人群最多。他们又因为是在“天子脚下”,有着诸多的监督部门作为监管工厂主的“枷锁”,工钱待遇和工作环境可以说是绝对会是吕哲治下所有地区中最好的,那么肯定是会有闲钱。
不论是逛着街的人,还是围坐着吃各种小吃的人,甚至是只安安生生待在公共公元的人,他们在经历不同的事情时都在谈论相同的话题,那是关于明天八点南陵城各处人物雕像和战役雕像揭开面纱的事情。
没有看错,就是“八点”。华夏族群从有计时概念起,是将用刻、时辰来作为计时单位,每一刻是现代的十五分钟,每个时辰是现代的两个小时,延伸出来的就是时、刻、更、点这些计时方式。
现在并没有“更”和“点”的说法,虽然不太好说“更”这个计时说法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但是上古先秦一直到两汉绝对是没有“几更天”之类的称呼;“点”这个称呼倒是有了,是春秋时期用竹筒利用水流的一种计时方法,水流的流量会在一定时间内会让竹筒出现敲点的动作,那么“点”的称呼也就出现了,但是每一个“报点”的水流速度和竹筒都没有一定的规范,结果就是每一个竹筒关于时间流逝的计算并不相同,结果可想而知。
想要让工业和科学得到进步,关于时间概念一定要进行细化,那么华夏族群计时最小为每现代十五分钟为一“刻”,这种计时方式要是不进行改革是不行的。目前已经有水漏这种计时方法,吕哲是下令在水漏计时的基础上进行秒的计算,从而也就延伸出了“秒”和“分”的概念,每六十秒为一分钟,每六十分钟为一个小时。
必须说明的是,关于“秒”的计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毕竟现在可不是精密工业时代,只能是大体的计算关于“分”,然后由“分”来进行新的分“刻”,吕哲治下的“刻”也由每十五分钟为一颗转变为每五分钟一颗,但是对于黔首们来说,他们只能分辨出现在是属于二十四小时计时方式中的哪个小时,分辨的来源是官府建立在南陵成各处的水漏和鼓钟报时器。
在日后,各个主要城市都会装置水漏报时器,那也是建立在喷水池广受欢迎,更是喷水池成为时尚的前提下。
“要不今夜就不回去了,咱们就这样乐呵到天亮,早早地去占更好的位置。”
有人反对有人赞成,还是要取决于明日到底需不需要工作。
“听闻王上也会出现在宫城外的揭幕式?”
是的,吕哲会为宫城外广场的雕像亲自揭下面纱……(未完待续……)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