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七十八章:必要的展现强大-《大秦之帝国再起》


    第(1/3)页

    “这么说,真的是战兵尽出了啊。”

    两军会合,尽管不是在完全你情我愿的情况下合兵,但毕竟是待一块了,双方的大体兵力构造都要互相知会,也能在进入作战状态可以从容地协商调配兵力。

    秦军出战十五万人,出动的是包含一万骑兵和五万弓弩手,余下的七万各种如战车兵长矛兵戈矛兵等战兵,二万是辅兵。

    军中以弓弩手数量最多,狭隘一点会认为秦军的出兵没有多少诚意,慨因弓弩手就是远远地提供远程杀伤的兵种。可是转念一想那么配置也没有什么错?与胡人交战一定要保持远程杀伤的优势,以远程杀伤兵种为控制战场节奏的主力,其余兵种负责起围堵和必要的防御。

    且看秦军部队配置,显然是竟然深思熟虑,司马欣不好问那是早有方案,昂或是临出兵前由蒙恬自行调配。

    司马欣为什么要思考这个?若是秦国早有方案,说明无论有无来自汉国的压力秦军都会北上参战,要是出于蒙恬的手笔,那么事情就就复杂得多了。

    吕哲一直在推崇蒙恬的军事才能,更赞赏蒙恬对于行政上的能力,因此汉国君王想要将蒙恬收纳于麾下在汉**方并不是什么秘密。而似乎吕哲是想将蒙恬收于帐下却没有做什么动作,不像是对其他人动用阴暗或是光明的手段,这也是很多人所迷惑的。

    要是北上的秦军建制单纯出于蒙恬的操作,证明了蒙恬军事上的才能,可是也从某一方面证实秦国并没有完全倾向于与各国合并为一个帝国。

    一个还别有心思的秦国是处在即将爆发大战的地缘之边,日后塞外汉军的补给大部分是需要过秦境或是擦边而过,存在的不稳定因素也就多,汉国那边必然是要拿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出来。

    华夏军队历来并不怎么进行细化,首先做到相应细化的是秦军,例如该是战兵下一刻绝对不会成为辎重兵,每一名士兵也是进行针对性的训练,而同一时间段的列**队还没有严格地进行战兵和辅兵的区别。也就是说。相对于秦军的正规化,六**队兵种混乱且职责模糊。

    秦军在一统之战中消灭了超过了两万的六**队,被消灭的六**队大多是没有进行过操练的建制,也就是刚刚放下农具的农夫。其实秦军中的很多士卒也是农夫。然而双方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建制的细化上存在。

    蒙恬也从司马欣那里得到了两个汉**团的编制,可能司马欣并没有完全地交底,不过大体能看出汉国的军团到底都是什么样的存在。

    与秦军相同,汉军严格划分出战兵和其它非主战人员的区别,于战兵之中又细化出各类的兵种。如骑兵军团的突骑兵游骑兵散骑兵具装重骑。甚至还出现了专门的弓弩骑兵这种远程杀伤兵种。而步兵军团中也进行了详细的划分,像是逐渐变成汉军主流的长枪兵数量最多,除了持盾朴刀兵长矛兵重步兵弓兵弩兵之外,一种专门复杂操作如车弩床弩石砲等等器械的兵种也独立区分。

    “原来一样是轻骑还有那么多的区别,轻骑之中还区分用来冲阵游走截击的兵种?”内史腾一脸的深思。

    秦军也组建了新式骑兵,不过只进行了轻骑兵和重骑兵两种的区别,没有延伸出更多职责不同的单独兵种。也就是说秦军还没有摸出一套关于骑兵的系统化运用体系,秦军轻骑并没有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行军上没有多的军务,司马欣也表现出足够的热情,见到包括蒙恬在内的许多秦军将校对汉军骑兵军团建制序列感兴趣。司马欣不知道是出于什么目的竟是亲自带人观看。

    突骑兵的身影在华夏历史长河中并不少见,但是要到了东汉时期才算是真正的定型,随后的朝代中经过不断的演变,作为最有代表性的突骑兵是两汉时期一直与草原胡人不断交锋的幽州突骑兵。

    秦军将校们所看见的汉军突骑兵是一种骑士皆有披甲的士卒,他们的甲胄是一种局部部位长方形甲片的扎甲,胸前和背后于肩部进行系连,另外还有相应的手套肘具肩具与一套裙甲和腿甲保护下身。

    骑战的时候,上身部位并不是最容易受伤的部位,其实来自视野盲区的下身部位才是最容易因为观察不及时受伤的位置,在中原地区和塞外征战中汉军骑兵已经累积了足够的经验。因此也才针对性地研究关于骑兵下身的防护。

    “一个骑兵身上的兵器需要那么多吗?”
    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