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七章:出发点-《大秦之帝国再起》
第(2/3)页
“我们或许应该在中原征召更多的士卒,用以投入针对持久的塞外战争。”蒯通语气有点深沉:“隶属南方的部队应当用在针对南方的开扩上面,起到南北共重的平稳国策。”
司马欣眉头一挑,附和道:“军师的建议显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只是怎么安抚……”顿了顿小心翼翼地看一眼吕哲:“出身南方的同僚,还需要王上多费心了。”
所谓出身南方,其实就是一些利益既得者。也是目前军中的现职武将集团。
吕哲制定下的国策已经注定加入军中可以成为利益共同体的一份子,哪怕是一名最为普通的士卒除了能够拿到国家支付的军饷之外,征战过程中也享受着来自于征战掠夺的红利,那么对于兵源的征召其实一直都存在竞争。
目前汉军数量约是二百二十万,一线部队包含禁军和国防军的十五个军团总共在册八十五万人,其余二线部队和三线部队是包括辅兵、屯田兵和各郡县的戍卫部队,每年夏季和冬季的征召兵则不算在固定编制范围。
二百二十万的汉军,因为吕哲是在南方崛起并建立国家,出身于南郡的士卒最多,随后是衡山郡、庐江郡、九江郡、长沙郡、会章郡、会稽郡这些地方又占了其中的大约六成,只有不到三成是来自于长江以北。长江以北的士卒之中,有许多是先行逃亡到南方加入汉军,一部分则是成建制地被吕哲所收编,像是王贲所部这支已经在塞外参战的部队就是其中的代表,而徐岩所部的四十余万原秦军其实并没有算入当下的汉军集团,汉军俘虏于齐燕的部队也没有被算入国家体制。
待在三川郡的原秦国中原军团迟早是要被纳入国家承认的正规军,不过还需要进行必要的精简,例如老幼的剔除,针对体格的测试,等等方面之后。汉军俘虏的齐军和燕军数量不少,特别是齐军的数量达到了惊人的一百三十万,燕军则是只有八万。
那一批俘虏目前是作为劳力在使用,是否会挑选俘虏进入军队其实是存在争议,争议的由头是因为汉军的待遇太好了,有太多的人认为汉军并不是谁都能加入,显然那批俘虏就在被排斥的范围之内。
王贲和徐岩投奔之后的原秦军没有受到太多的排斥是为什么?一方面是吕哲所坚持,更多的是秦人确实是当下最为优秀的兵源。相比起秦地人的耐战善战,齐地人、燕地人,乃至于是赵地人、楚地人、韩地人、魏地人,他们与秦地人相比起来真的是有太多的不足。而那些所谓的不足很多不是来自于体格,是显示在精神上面。说白了吧。商鞅变法之后的秦人已经习惯于服从,长久以来培养的好战也还存在,除了秦人之外的列国人却是都自由散漫惯了,相同不利的作战环境下秦人的忍耐力比之列国人高的不是一点半点。
分封制度下的国家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国家并不是君王一个人的国家,既不是“一家天下”,像是君王其下的分臣领主,国家亦有他们的一份,因此司马欣完全有那个资格拜托吕哲为了国家做一些事情。
任何一个国家都存在派别,很多时候是以区域形成一个又一个派别。当然也存在因为利益而形成不同的派别。汉国目前的派别不是那么明显,初步显露出来的是“从龙派”和“后来派”。
从龙派说的是那批自夷陵跟随吕哲起于微末的那批人,代表人物是共尉、徐志、卫翰、燕彼等人;后来派是,周文、桓楚、吴芮等等那些吕哲从南郡向外面进行扩张才归入帐下的人,司马欣和蒯通其实也算是后来派。
从夷陵就追随吕哲的那批人,目前汉军十五个军团之中,徐志是第一骑兵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何怿是第二混编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卫翰是第五骑兵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共尉是第七混编军团的中郎将军团长,其余各军团很多军团长并不是从龙派,但是其副手或是建制下的精锐序列军官必定是出身于从龙派。
随着吞并楚国和对包括秦国在内的列国进行合并,出身于原来战国的将领必定是越来越多。既定下的中郎将军团长名额中,吕哲所采取的是择优之中又平均分配模式,其目的再简单不过了,无非就是不让任何一个山头独大罢了。
汉军的制度很多看似与当下的军队没有什么不同。但是吕哲加入了典校系统(政委),也进行了军饷制度的变革,使军队成为某名将军的私军几率降到最低。同时。包括军团长在内的军官都会进行不定期的调任,乃至于是军队序列也会随机地变更,一切还是基于“铁打营盘,流水的兵”为出发点。
第(2/3)页